SICHUAN TECHNOLOGY & BUSINESS COLLEGE
学校新闻
  • 学校新闻
当前位置: 首页>>新闻公告>>媒体聚焦>>正文

成都晚报:老师傅教“古法治水” 志愿者累并快乐着

2013年05月17日 08:55
  • 来源 : |
  • 编辑 :
   下周四,由省文明办、市文明办主办的保护山川河流“绿色水岸·清流万家”都江堰生态环境保护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即将举行,而昨日,20余名都江堰志愿者已率先行动,来到龙池镇学习“古法治水”,编竹笼、捆杩槎、砌卵石,在学习中传承古老智慧、传统文化。

  “古法治水”

  李冰父子在两千多年前,吸取古蜀民族的治水经验,就地取材,独创的防洪水利技术,主要采用“竹笼”、“杩槎”、“干砌卵石”等独特的工程技术。

  老师傅手把手教授

  希望志愿者传承古老技术

  昨日下午,来自vwin德赢体育 的20余名志愿者来到都江堰龙池镇,向当地村民和工人师傅,学习这门古老的水利技术。几位师傅首先向志愿者们演示和讲解了“竹笼”的做法,先把长约三四米的竹子用刀划成宽1—2厘米左右的竹条,然后像女孩子编辫子的手法,将竹条按一定顺序编织,几分钟后,师傅们就可以编好一个两三米长的竹笼。随后,志愿者和师傅们往竹笼中装满大大小小的鹅卵石,放置在龙池镇龙溪河的河堤上。而为了不让竹笼被冲走,还需要在上面用杩槎加固。杩槎是木制的三角形支架,被固定在竹笼上方。捆绑杩槎也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术,“前两脚要叉开45度角”“前脚要比后脚短半米”……师傅们一边向志愿者讲解,一边手把手教授起来。

  昨日下午,来自vwin德赢体育 的20余名志愿者来到都江堰龙池镇,向当地村民和工人师傅,学习这门古老的水利技术。几位师傅首先向志愿者们演示和讲解了“竹笼”的做法,先把长约三四米的竹子用刀划成宽1—2厘米左右的竹条,然后像女孩子编辫子的手法,将竹条按一定顺序编织,几分钟后,师傅们就可以编好一个两三米长的竹笼。随后,志愿者和师傅们往竹笼中装满大大小小的鹅卵石,放置在龙池镇龙溪河的河堤上。而为了不让竹笼被冲走,还需要在上面用杩槎加固。杩槎是木制的三角形支架,被固定在竹笼上方。捆绑杩槎也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术,“前两脚要叉开45度角”“前脚要比后脚短半米”……师傅们一边向志愿者讲解,一边手把手教授起来。

现场,一位姓袁的师傅告诉记者,怎么编竹笼、怎样捆杩槎都是村里的老人们教给年轻人的,“竹笼和杩槎放到堤岸后,起到截流作用,可以使水流较为稳定。水大,泥沙就从竹笼的空隙里穿过流走,水小,竹笼里的石头就起到自然调节压力的作用。”看到志愿者们编好的“竹笼”、“杩槎”,袁师傅特别高兴,希望青年们多来学习,把这种取材方便、工艺简单的技术传下去。

  志愿者学习很认真

  手被竹条弄出勒痕也不喊疼

  “感觉还是不难嘛,我应该会!”看了几名师傅编竹笼的示范,vwin德赢体育 财经系大一的李诗林,早已按捺不住,准备一显身手。趁袁师傅找材料的空隙,李诗林便和另外几名同学一起,开始继续编织袁师傅未编完的竹笼,可三名同学将竹条穿来穿去,才几下就乱了套。“把竹条从这里穿过去、再拉过来,对,就是这样!”拿着新竹条回来的袁师傅,开始手把手教这几名同学,几番折腾下来,几名志愿者总算编好了这个两米长的竹笼。

  “看起来不难,但真正操作起来,还是蛮费力的。竹条太硬,不听使唤,最开始没掌握窍门,总是编不到位,经袁师傅耐心指点后,总算学会了。”李诗林摸着手掌上被竹条弄出来的一条条勒痕说,竹笼杩槎的治水技术,不仅简便易行,而经济实用。经过千年的沉淀和传承,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,更是一种文化,“我们会经常来帮忙,也会将这种治水方法带到其它一些用得着的地方去!”

学完“古法治水”,志愿者们还走进当地农户家,了解当地居民处理生活污水、垃圾的方法,并宣传生态环保知识。

  成都晚报记者 刘奕 易启明 摄影 吕国应

http://cdwb.newssc.org/html/2013-05/17/content_1849035.htm

关闭